深圳也是一座“考都”,遍及IT、建筑、设计、教育、驾驶、心理、财务、语言等多个行业的认证培训已经成为职场人士丰盈自身资历、修复学历短板的常见 选项,但令“考证族”如意算盘落空的是,许多价格昂贵的认证培训,其“证书”并不能在激烈的职场PK中换取理想的职业竞争力。与国家宏观层面的“取消资格 许可”相呼应,“考证热”的局部降温似乎已成为可以预见的趋势,无论是已经上了“撤销榜”的行业,还是那些踏破门槛的热门行业,恐怕都要刷新原有的“证书 体系”,以顺应新的时代需要。
20年后“考证热”首次迎来关键拐点
1994年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明文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应运而生,这也被视作“培训热”“考证热”的发端。
20年后,“考证热”终于迎来拐点,而此次被“取消”的11项职业资格分别是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土地登记代理人、矿业权评 估师、国际商务专业人员、注册资产评估师、企业法律顾问、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员、品牌管理师。有趣的是,其中数个被取消的“证 书”正好涉及深圳的热门行业。
“禁区”还将进一步扩大。“这次‘职业资格’的调整主要用意或在于释放行政权力,降低人力行政部门负担,将一部分运作成熟的职业(行业)的劣汰机制交 还市场,而另一些不宜设置职业门槛的行业,或者含金量较低的‘证书’,也可能面临‘清理之忧’。”深圳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陈华武如是分析。
很多“烂大街”证书深圳用人单位已不屑一顾
事实上,有些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虽然并未列入“销毁榜”,但在具体的求职或竞聘中却毫无竞争力,譬如,在深圳,计算机一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 “烂大街”证书,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屑于瞧上一眼,而在许多讲究创意、技术的部门和岗位,握有“初级”证书甚至比没有证书还要糟糕,职业“敲门砖”反而变 成“敲脚砖”。
在深圳,此起彼伏的“考证”乱象也催生了“灰色产业链”。有些培训机构挂靠名校名企,以“名校文凭”和“名企就业”为饵招揽学员,但收取高额学费后却 并不兑现承诺;有些行业自行组织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自主命题考试,协会会员企业内部形成“默契”,只招收“考试合格”的求职者,又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职 业资格考核”—有些“证书”并未纳入工商、教育部门的管理范畴,但又实实在在地成为重要的职场筹码,“管理缺位、证书金贵”,很难不为“假证”、“代考” 等留下灰色空间。“有些国家认定的职业技能证书,不被用人单位认可,而行业协会小范围命题或某些企业自行组织考试的‘证书’,却又很受青睐,这简直成为了 一种奇怪的‘深圳特色’。”深圳西点学院人力资源总监朱永生说。
新的“证书观”呼之欲出。“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考试,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促进‘考证’的社会化。深圳职场中,很多‘官方证书’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并没有吸引 力,但一些非官方的证书却又非常热门。这就要求一个现代职场人必须根据自身职业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充电,合理编排自己的‘证书体系’,非官方和官方证书 的比例各占多少,哪些才是具有核心含金量的证书,必须要经过严密的自我斟酌。”深圳真爱俱乐部H R总监戴米透露,在这个“理性考证”的年代,职场文化前卫、成熟的深圳显然需要比其他城市更高的“理性指数”。
但面对“洗牌”大势,一些尚未列入“取消”名单中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也应建立危机意识。“职业培训应当从‘应试化’转型为‘应用化’,避免‘考证’的 功利倾向,突出技能培训与社会岗位的实际匹配性,以后很多行业可能不会再有国家统一定制的职业证书,但或许会有更多匹配城市地域实情、吻合企业实际需求的 个性化、多元化‘职业证书’,但它们再也不是唯一的上岗凭据。”朱永生补充。